2025年7月,海南省医疗保障局联合卫健委、药监局发布《三医真实世界数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专项治理省内医保、医疗、医药领域数据安全乱象。检查发现,部分医疗机构及科研平台长期存在系统性管理漏洞:
1、未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,对健康档案、诊疗记录、医保结算等敏感数据未按风险等级区分管控,高敏感数据与一般数据混存混用;
2、未制定重要数据目录,导致生物样本库基因数据、慢性病患者全周期诊疗记录等重要数据边界模糊,缺乏针对性防护措施。
上述行为违反《数据安全法》第二十一条“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”及“制定重要数据目录”的强制性要求。依据《办法》第六条,主管部门责令违规单位限期90日内完成制度重建与目录编制,并纳入年度网络安全考核一票否决项。
本案例直击数据安全治理的基础性缺失,其违法核心在于漠视分类分级与目录管理的法定框架作用:
一、制度与目录是数据安全的“地基工程”。
《数据安全法》第二十一条将分类分级和目录制定确立为强制性义务,旨在通过识别数据价值与风险,实现精准防护。本案中运营者未区分基因数据(高风险)与普通诊疗记录(中风险),导致防护资源错配,本质是对“数据风险差异性”的认知缺位。
二、管理真空必然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权责落空:无分类分级则无法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人,如基因数据需专职机构管控,但混同管理致责任虚化;
防护失效:未制定目录致使重要数据(如慢性病全周期记录)未被加密存储,一旦泄露将危及患者隐私与公共科研安全。这与2024年某银行因客户数据未分级遭勒索攻击案例(处罚2000万元)逻辑一致——基础制度缺失是实际危害的根源。
三、监管以“制度合规”倒逼能力升级。
海南《办法》将整改期限与考核挂钩,体现三大趋势:
1、目录动态化:要求目录随业务更新(如新增生物样本数据需即时纳入),呼应《重要数据识别指南》“一年一评”要求;
2、防护精细化:高敏感数据强制“物理隔离+全字段加密”(《办法》第十二条),中低风险数据逻辑隔离,终结“一刀切”防护;
3、问责前置:未完成整改即“一票否决”,凸显基础制度建设的不可妥协性。